战舰的强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取决于战斗场景和战术需求。目前公认的顶级战舰包括康斯坦丁大帝级战列巡洋舰、艾奥级巡洋舰和太阳鲸航母,它们分别在不同领域展现出统治级表现。康斯坦丁大帝凭借综合火力与生存能力成为中后排核心,艾奥级则以攻坚离子炮系统对大型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而太阳鲸依靠舰载机群实现全域压制。这些战舰的强度建立在完整科技树和合理改装基础上,单纯获取蓝图并不足以发挥全部潜力。
平民玩家同样有机会组建强力舰队,雷利亚特级护卫舰和FG300装甲型就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前者针对中型舰船的特化鱼雷系统在前期到中期都能稳定输出,后者则是低消耗的前排扛伤单位。虽然基础属性不如高级战舰,但通过针对性加点和模块强化,这些平民舰船也能在特定场合超越高阶战舰的表现。关键在于理解每艘船的核心功能,比如雷利亚特的能量鱼雷对护甲穿透效果显著,而FG300的闪避属性适合吸引火力。
一支均衡舰队需要包含扛伤、输出、防空和治疗单位,例如用ST59战列巡洋舰吸收伤害,配合卡利斯托鱼雷巡洋舰进行后排输出。航母编队则需要搭配蜂巢护航艇提供防空网,避免舰载机被敌方战机拦截。没有无敌的单一舰船,即便是康斯坦丁大帝也会被大量护卫舰群围攻击沉,所以合理编组才是提升胜率的关键。
后期战斗中,舰船的子型号和改装路线往往比基础型号更重要。比如乌拉诺斯之矛重型战列巡洋舰的堡垒火炮系统能大幅提升对舰火力,而红宝石护卫舰的离子炮型号则能转型为反大型舰的特化单位。玩家需要根据已有蓝图解锁对应子系统,通过反复实战测试不同武器组合的效果。改装时优先保证核心系统的完整度,比如艾奥级的离子炮必须满配才能发挥最大射速和伤害。
地形和战术对舰船强度的影响不容忽视。高能辐射区限制小型舰船活动,迫使对手用巡洋舰正面作战;小行星带则能掩护护卫舰群突袭敌方后排。善用地形优势可以让低级舰船逆袭高级舰队,比如用刺水母级护卫舰的隐身特性在陨石区伏击落单战列舰。战斗前侦查敌方编队构成也很重要,如果对方主力是能量武器,就该换上物理抗性更高的装甲型号。
最终强度取决于玩家对舰船特性的理解深度。有些冷门战舰在特定配置下会有惊人表现,比如诺玛M470登陆舰改装对城武器后能快速拆除基地,澄海级护卫舰的重型轨道炮版本对大型目标伤害远超同级。多关注实战数据而非单纯评级,通过分析战斗回放优化编队,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最强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