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位置的角色搭配需要遵循输出、生存、辅助的平衡原则。核心思路是以主C为核心构建队伍,搭配护盾/治疗角色保证生存,再根据战斗需求加入破盾手或增益辅助。站位方面,嘲讽类角色应置于队伍两侧以减少扩散伤害的影响,而脆皮输出建议放在中间位置。编队界面可通过主界面右上角人物图标进入,长按角色可调整站位,目前最多支持保存六套预设队伍。
队伍的第一个位置通常留给主C角色,这类角色需要具备优秀的单体或群体输出能力,并能高效消耗战技点。选择时应优先考虑属性克制关系,同时关注其技能机制是否适应当前战斗环境。部分主C依赖特定debuff触发额外伤害,需搭配能提供相应效果的队友。主C的养成优先级最高,需优先保证其等级、光锥和遗器的强度。
第二个位置推荐配置生存型角色,包括护盾生成者或治疗者。护盾角色能有效吸收伤害并可能附带嘲讽效果,适合应对高爆发敌人;治疗者则擅长持续恢复,在持久战中表现更优。部分生存角色兼具辅助功能,如提供能量回复或攻击增益,这类多功能角色能显著提升队伍效率。生存角色的站位需根据其受击概率调整,携带嘲讽类光锥的角色应靠近边缘。
第三个位置可安排破盾手或功能型辅助。破盾手需针对敌人弱点属性选择,其作用是快速削减敌方护甲条以创造输出窗口。功能型辅助则侧重提供增益效果,如加速、增伤、能量回复等,这类角色通常消耗较少战技点。部分辅助还能施加减防、减速等debuff,与主C技能形成联动。该位置角色往往需要一定速度属性以保证先手优势。
最后一个位置具有较高灵活性,可根据战斗场景补充第二输出、控制或特殊机制角色。面对群体敌人时可加入副C补充伤害,对抗精英敌人时则推荐控制角色打断其行动。某些特殊战斗需要解控、驱散等对策型角色,需临时调整编队配置。所有角色达到速度阈值后,站位会影响同速状态下的出手顺序,这点在竞速玩法中尤为重要。
最终成型的队伍需要经过实战检验,建议在模拟宇宙等玩法中测试不同组合。编队并非固定模板,需根据角色池深度和具体战斗动态调整。养成资源有限时应优先保证1-2支完整队伍的强度,再逐步拓展其他搭配方案。记住角色间的技能联动往往比个体强度更重要,合理的机制配合能弥补练度差距。